细说开江灯彩
开江有特别丰富多彩的民间玩艺,名目繁多的玩艺中,灯彩最为突出。
单说这灯彩,就五花八门,异彩纷呈,最夺目耀眼的是龙灯(又名龙舞)。
龙灯是民间最喜欢的一种玩艺,正如世人所说,龙灯上街,喜笑颜开。因龙为中华图腾,形体异常雄奇,动态格外婀娜,龙灯的制作就特别讲究,其特殊的用料和精湛的工艺,令今人叫绝。
彩龙:整套龙灯用篾条、纸张、布匹制扎而成,一般分扎带、龙头、龙身,各节分别用篾条编扎,绢纱、彩色纸敷贴,形象生动。龙衣用丝、绸做成,上面彩绘龙甲,称彩龙(看龙)。
板凳龙:用篾条和纸、纱装制而成,也有用丝绸、布匹做龙衣的。龙形有两种:一是扎于家用板凳上,龙昂首翘尾,身成弓形突起,头、尾、腹用蜡烛照明,两人执前双脚,一人执后双脚举玩;另一种龙头扎于三脚凳的一端,呈昂首张口吐吞状,身以九曲弓形扎于凳面,龙尾扎于凳的另一端,能活动,呈摇摆状。三至六人执凳脚舞动,各节灯光照射,形象雄壮,别具一番情趣。
五爪龙:装扎结构与板凳龙相同。龙身弯曲环绕于两丈余长的竹竿上,龙头扎杆端,龙尾扎于杆的另一端(杆末端留有供玩灯人手握的二尺余短柄)。玩灯人举杆向上缓慢舞动,各节灯光齐明,龙甲闪闪发光,龙衣随风飘飞,龙身前后的四脚五爪如腾云驾雾状,观众凝睛逐视,惟恐神龙飞天。
水龙:每逢夏伏旱情严重之际,人们就用稻草扎成九节龙。由九个上身赤裸的人,头戴柳条圈,举着草龙向黑天池、白岩洞、龙王洞等地求雨。路过溪河,沿途各家成人用瓢盆对着龙泼水,意在祈求神龙大发善心,时降甘霖,挽救禾苗。
开江龙灯最有影响力的要数火龙,用土布、麻布做成龙衣,龙的各节均用一个竹竿支撑,玩龙灯时,前面一人玩彩珠(宝),龙头领队追逐戏珠(即抢宝)。各节的人手执竹竿随龙头左右上下环绕向前,这时,锣鼓、火炮齐鸣,观众喝彩声不绝,气氛极为热烈。
每年元宵节,城乡都有烧灯的风俗,各地烧灯又有奇招妙法:有用土硝、硫磺、木炭等研细,再加盐纳等灌入竹筒内,安上导火线放射,称为干花筒;另一种就是用钳锅熔化的铁水,一人向下倾注铁水,一人操作木板将铁水向上猛击,蓝色火花四溅,称为水花筒。无论是干花筒,还是水花筒,均是对着游动的火龙喷射,火树银花,绚丽夺目,玩龙人赤身迎着火花舞动前进。此时是春节灯会的高潮时刻。
开江甘棠镇连续举办了六届火龙节,观众如潮,场面十分热闹壮观。
最令人开心的是狮灯(又名舞狮),狮灯也是民间最喜欢的一种玩艺。
清乾隆以后,川北、云贵等地出现了笑面人(笑面和尚)引狮的耍法,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,从而狮舞流传到开江。开江县的狮灯分两类:一类是高脚,表演者脚上绑着三至六尺高的木脚(又称“踩高跷”),只表演舔毛、抖毛、搔痒等动作,有的化妆成剧中人表演跳舞、丢一字等高超动作;另一类是地浪狮子,除表演高脚狮子的动作外,还有表演“破阵”的,阵内分文、武两类,文阵三十六,武阵七十二,合计一百零八阵,文阵不登高,武阵要登高,民间一般用板凳、方桌等其他用具摆阵,把戏剧、杂技、舞蹈、游戏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,利用哑剧、喜剧特点的表演形式煞是逗人喜爱。无论高脚或地浪,多是一人扮演笑面人(俗称罗汉),一人饰孙行者,还有扮演猪八戒、土地神等角色的。造型上,狮头一般用彩纸,狮身是用布做成的一张皮,玩灯由两人掌握,表现出狮子的各种习性动作。
狮灯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玩艺。每每观灯以后,儿童们都会扮演角色,自娱自乐地模拟玩耍舞狮。
最适合乡村院坝的玩艺是彩龙船(又名采莲船、车车灯),彩龙船是用竹篾、彩纸结扎而成。开江县属旱地,划旱船不扎成龙形。船头、尾和两侧贴有纸花,船身长约七八尺,宽约三四尺,船的中部成一彩亭,装饰得绚丽多彩,其间是打扮漂亮的幺妹双手扶船,扭捏起舞。船身由打扮俊俏的村姑左右用手扶提作逆水行舟状。扮演艄公的人在船前作撑船动作,船的周围环绕连筲队。连筲队每人手中握有连筲棍,又称钱棍,用约三尺长的竹棍,在上面穿上能转动的铜钱,竹棍上系有彩带,故又叫做花棍。伴随着唱腔将竹棍在躯干四肢上交换撞击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连筲队随着龙船边唱边舞,唱时由花船里的幺妹和艄公领唱,其余的人合唱。唱词中随时伴有“衣得儿呀得儿柳连柳哟,荷花柳得儿连得海棠花哟”作为衬词。